文/蕭於勤(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一僱二主】主要在探討派遣勞工的處境及其社會背景。但為什麼我們關心「派遣」這個議題,又想藉論壇劇場引發怎樣的討論呢?

 

最近看到一則笑話:

A:好久不見,最近在哪高就?

B:喔!我在為銀行工作。

A:銀行!不錯耶!敢問是哪家銀行?

B:119人力銀行!

笑話雖然不見得好笑,但卻點出越來越多人雖名義上在某大公司上班,但實際上的僱主,卻是負責派遣的人力銀行。

 

根據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李健鴻的估計,台灣的派遣人力,從1995年的六萬多人,發展至今已成長到四十萬人。而在104人力銀行的「2012企業派遣趨勢大調查」裡發現,30%的企業使用過派遣員,22%企業正在考慮。

 

但不只一般企業使用派遣人力,政府機構更是派遣人力的大戶。人事行政總處公布2012年第二季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派遣勞工人數,就有1萬738人,以農委會、經濟部、教育部人數最多。諷刺的是,幫勞工找工作的就業服務中心裡,更有高達九成是派遣人員。所以當你走進這些為民服務的政府機構裡,那些招待你的員工,很有可能不是正式的公職人員,而是剛上班一個月,但兩個月之後就可能被解雇的派遣人員。

 

甚麼是派遣

所謂的「派遣」,是人力派遣機構根據要派機構的要求,提供勞工給要派機構。派遣勞工雖為派遣機構的員工,卻至要派機構工作。附圖如下:


派遣三角  


派遣制度從哪來

派遣是在一片全球化的浪潮中,由一種叫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派中所發展出來的雇傭模式。

 

簡單的說,新自由主義就像字面意思一樣,強調自由,特別是經濟市場上的自由。他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交易,因此讓市場自由競爭的過程中,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企業就會留下來,而這些有競爭力的企業就是帶動社會或全球的正向發展的主要推力。因此他們強調市場化、私有化、競爭化及績效化。並反對任何妨礙自由競爭的制度,如國家所設的關稅、貿易協定,或是社會主義、環境保護主義等。他們為了提高私人企業的效率,也反對各種保障勞工權益的勞工政策,如最低薪資、福利制度等。

 

而派遣也就在這樣的思維下產生。使用派遣人力的優勢,便是讓這些企業無須背負勞工權益的包袱,讓派遣機構承擔管理與勞工福利產生的支出。由於企業並非直接和勞工有約聘關係,因此可以彈性的增加與減少人力的使用,而勞工在這種情況下就被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企業卻不用負擔資遣的費用,進而節省人事成本、增加競爭力與績效。在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逐漸為許多國家採用。

 

派遣制度到台灣

台灣也是在80年代中期引入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政策,並稱之為「經濟自由化」。但直到98年金融風暴,政府才正式將勞動彈性化政策列入國家經建計畫中。政府當時將經濟衰退的原因歸咎為經濟制度的結構性問題,認為法令對市場有過多且不當的干預才導致整體經濟體質不佳。政府相信新自由主義所提倡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才是振興經濟的良方。因此,政府從各方面降低法令對企業的束縛,增加企業用人的彈性,以挽救經濟衰退的局勢。政策推行後,不但私人企業漸漸將勞動彈性化,連政府部門也以「彈性化」的精神進行「政府再造」。自此,如派遣這樣的非典型工作便如文章開頭所言,一步一步侵占了國內的勞動市場。

 

然而……

從70年代就開始大規模採用新自由主義做為經濟改革政策的拉丁美洲,已連續爆發多次金融危機。而近年來美國因次級房貸產生的連環效應與歐盟國家債台高築所產生的危機,都因新自由主義政策削弱政府權力,導致政府無力管制企業密切相關。採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後果,往往陷經濟安全、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於危機。

 

但台灣似乎仍為其外層包裹的糖衣所迷惑;新自由主義所象徵自由、開放、進步的正面印象,不只為政府、企業所接受,甚至一般民眾也相信新自由主義所強調個人自由絕對至上的觀念,而勞動彈性化似乎是自由世界的趨勢。派遣工作也是這個概念的延伸,派遣制度美其名讓勞工能自由的轉換工作,並可依個人期望選擇工作的時間與地點。

 

但以目前台灣的市場環境,派遣勞工是否真的擁有這樣的自由?誰又該負起保障派遣勞工權益的責任?雇用派遣勞工是否真的能在整體上增加企業及國家的競爭力?而我們的社會又是否真的需要派遣這個選項不可?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在製作論壇劇場二號【一僱二主】時不斷思考的問題,也希望將這些思考放進我們的作品中,讓大家能一同關心台灣的勞工議題。也許您對這些問題心中已有些想法,願意和大家分享;又或許您想更了解派遣可能面對的處境。不管如何,我們都非常希望大家能在11月1-4日,一起參與【一僱二主】的演出。讓我們一同在行動中,發覺改變的契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