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3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的五場演出後,熱情的觀眾不僅見證、參與了台灣第一齣論壇劇場正式公演,也給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許多寶貴的回饋和建議,文多不及一一詳載,茲摘錄如下:
想對演出/製作團隊說的話:
l 謝謝你們常在當先鋒、實驗各種可能性!
l 去有需要的部落/違建社區演,應該很有幫助。
2011年7月1~3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的五場演出後,熱情的觀眾不僅見證、參與了台灣第一齣論壇劇場正式公演,也給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許多寶貴的回饋和建議,文多不及一一詳載,茲摘錄如下:
想對演出/製作團隊說的話:
l 謝謝你們常在當先鋒、實驗各種可能性!
l 去有需要的部落/違建社區演,應該很有幫助。
(圖:徐勇與徐大方父子)
市府為了安置「寶山巖」等違章社區,決定在豪宅「地寶」旁興建社會住宅,並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誰能入住。
此計畫不但引來建商反彈,寶山巖村民也強烈反對,誓言不集體安置就抗爭到底。
許多人心中都有一份對「家」的想像,那可能是對個人、對一群人、對物件、對屋宇、對環境、甚至對聲音或是氣味......種種的記憶,夾雜著趨近和逃離的情緒,描繪起來的藍圖。
「家」,通常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要跟誰住、選擇生活方式、選擇住在哪裡、選擇房子的坪數、選擇房型、選擇風水、選擇建造者......,選擇情感和物質各方面的喜好。但是,在社會中,這些選擇往往難以僅由人的自由意志來決定。特別是經濟上的弱勢者,他們選擇的權力更少。
「家」的物理空間,我們叫它「房子」,正式一點稱「住宅」,文雅一點名「屋舍」、「屋宇」。在現代的臺灣社會中,是一種高單價的私有財。
「我想要有個家,但不見得買得起房。」「有了一個房子,不見得是我理想的家。」家的想像和住宅的選擇,中間的距離能有多遠、多近?我們想說一個故事,跟你討論這些想法。這個故事,叫做〈小地寶〉。
「每天晚上,觀眾跟演員共同創作了一齣戲。藉著人物來看同樣的議題、思考能夠展衍的可能性。」
這一夜,<小地寶>第一次在臺灣的製作會議,郭慶亮用他爽脆而熱情的語調,說出他心中的論壇劇場。
慶亮是新加坡「戲劇盒劇團」的藝術總監,新加坡18年來論壇劇場的發展歷程,他都參與其中。華文地區最早實踐論壇劇場、也是最具批判力的劇團──戲劇盒(Drama Box),製作過許多論壇劇場演出,所造成的觀眾騷動程度曾引起新加坡政府的關切、甚至禁演,令劇場界諷刺為一則國際笑話。